引言

元启发式算法在解决复杂优化问题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尤其是在传统数学方法难以应对的非线性、多模态或高维问题中。这些算法通常模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生物行为或社会交互,通过迭代过程逐步逼近最优解。近年来,基于物理的元启发式算法因其独特的数学建模方式和强大的全局搜索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它们将物理定律的内在机制转化为优化过程中的搜索策略,从而有效地平衡了探索(Exploration)和利用(Exploitation)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一种新颖的基于物理的元启发式算法--开普勒优化算法(Kepler

Optimization Algorithm, KOA)。KOA的灵感来源于约翰内斯·开普勒,提出的行星运动三定律,这些定律精确描述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特征和速度变化。KOA巧妙地将这些宇宙级的物理规律映射到优化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将待优化的候选解视为在搜索空间中围绕太阳(即当前最优解)运动的行星(不断迭代的最优解)。通过模拟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轨道偏心率、周期以及速度变化,以期找到全局最优解。

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轨道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指出:"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这一定律是说椭圆是一种具有两个焦点的几何形状,行星在围绕太阳运动时,太阳总是处于这两个焦点中的一个。这一定律为KOA算法中的行星(候选解)在太阳(最优解)周围的运动提供了基本的几何框架。在KOA中,候选解的搜索路径被抽象为围绕最优解的椭圆轨迹,这使得算法在探索过程中能够自然地偏离线性路径,从而增加搜索的多样性。

开普勒第二定律:等面积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描述了行星在轨道上运动的速度变化:"连接行星和太阳的直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这意味着当行星靠近太阳时,其运动速度会加快;而当行星远离太阳时,其运动速度会减慢。这一定律在KOA中被巧妙地用于平衡算法的探索和利用能力。当候选解(行星)接近当前最优解(太阳)时,算法会赋予其更大的"速度",使其能够快速地在最优解附近进行精细搜索(利用)。反之,当候选解远离最优解时,其"速度"会减慢,从而允许算法在更广阔的区域进行探索,避免过早收敛到局部最优。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建立了行星轨道周期与轨道半长轴之间的关系:"任何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与它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数。" 数学上可以表示为T^2 \propto a^3,其中T 是行星的公转周期,a是其轨道半长轴。这一定律在KOA中用于模拟行星运动的周期性特征,并可能影响行星在不同阶段的搜索行为。

开普勒优化算法 (KOA) 的数学模型

初始化过程

随机生成候选解

KOA作为一种群体智能算法,首先需要初始化一个由多个候选解组成的种群。这些候选解在算法中被称为"行星",它们在多维搜索空间中随机分布。同时,为了模拟行星运动的复杂性,每个行星还会被赋予一些初始的轨道参数。

假设优化问题具有d 个维度,并且种群大小为N。第i

个行星(候选解)$X_i$ 的初始位置向量

X_i = (x_{i,1}, x_{i,2}, \dots, x_{i,d})

在搜索空间中随机生成。其生成公式如下:

X_{i,j} = X_{j,low} + \text{rand}(0,1) \times (X_{j,up} - X_{j,low}), \quad i=1,2,\dots,N, \quad j=1,2,\dots,d

其中:

- X_{i,j} 表示第i 个行星在第j 个维度上的位置。

- X_{j,low}X_{j,up} 分别表示第j

个维度搜索空间的下界和上界。

- \text{rand}(0,1) 是一个在[0,1]

区间内均匀分布的随机数。这个随机数确保了初始种群的多样性,使其能够覆盖整个搜索空间,为后续的全局探索奠定基础。

轨道偏心率

轨道偏心率e_i决定了行星轨道的形状,从完美的圆形($e=0$)到高度扁长的椭圆($e \to 1$)。在KOA中,每个行星的轨道偏心率e_i 被随机初始化,以引入搜索轨迹的多样性:

e_i = \text{rand}(0,1), \quad i=1,\dots,N

这个随机值使得每个行星的搜索轨迹具有不同的"扁平"程度,从而影响其在搜索空间中的探索范围和精细程度。

轨道周期

轨道周期T_i表示行星完成一次公转所需的时间。在KOA中,每个行星的轨道周期T_i

也是随机初始化的,但其随机数来源于正态分布,这可能暗示了对某些周期性行为的偏好:

T_i = |r|, \quad i=1,\dots,N

其中r是一个基于正态分布生成的随机数。取绝对值是为了确保周期为正。不同的轨道周期使得行星在迭代过程中以不同的频率更新其位置,进一步增加了算法的动态性和多样性。

计算质量

在KOA中,每个解的"质量"与其适应度值(即解的优劣)直接相关。对于最小化问题,适应度值越小,表示解越好,其对应的"质量"就越大。这种设计使得更好的解在引力计算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从而吸引其他解向其靠近。

太阳质量

\"太阳\"代表当前种群中的最优解。其质量M_s(t) 在每次迭代t

时根据其适应度值fit_s(t)

进行计算。为了归一化质量,算法引入了当前种群中最差解的适应度值

worst(t)

M_s(t) = \frac{fit_s(t) - worst(t)}{\sum_{k=1}^{N} (fit_k(t) - worst(t))}

其中:

- fit_s(t) 是在迭代t 时,当前最优解(太阳)的适应度值。

- worst(t) 是在迭代t

时,当前种群中最差解的适应度值。对于最小化问题,这意味着

worst(t) = \max_{k \in \{1, \dots, N\}} fit_k(t)

- \sum_{k=1}^{N} (fit_k(t) - worst(t))

是所有行星适应度值与最差适应度值之差的总和,用于归一化。

这个公式确保了M_s(t)

是一个归一化值,且最优解的适应度值越小(越好),其对应的M_s(t)

值越大。

行星质量

类似地,每个行星i 的质量m_i(t) 也根据其适应度值fit_i(t)

进行计算:

m_i(t) = \frac{fit_i(t) - worst(t)}{\sum_{k=1}^{N} (fit_k(t) - worst(t))}

其中fit_i(t) 是第i 个行星在迭代t时的适应度值。这个公式同样确保了m_i(t)是一个归一化值,且适应度值越小(越好)的行星,其对应的m_i(t) 值越大

计算欧几里得距离

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计算引力的关键因素。KOA使用欧几里得距离来衡量第

i 个行星X_i(t) 与太阳X_s(t) 之间的空间距离:

R_i(t) = \|X_s(t) - X_i(t)\|_2 = \sqrt{\sum_{j=1}^{d} (X_{s,j}(t) - X_{i,j}(t))^2}

其中X_{s,j}(t)X_{i,j}(t) 分别是太阳和第i 个行星在第j个维度上的位置。

计算引力

引力是驱动行星向太阳移动的主要力量。KOA模拟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入了随机性和动态调整机制,以增强算法的探索能力和避免局部最优。

F_{gi}(t) = e_i \times \mu(t) \times \frac{M_s(t) \times m_i(t)}{R_i(t)^2 + \epsilon} + r_1

其中:

- e_i 是第i 个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它为引力计算引入了随机特性,使得每个行星受到的引力影响具有多样性。

- \mu(t)是一个随时间(迭代次数)指数递减的\"引力常数\"。其目的是在算法早期提供较强的引力,鼓励全局探索;而在算法后期,引力减弱,以便进行更精细的局部利用。其计算公式为:

\mu(t) = \mu_0 \times \exp\left(-\gamma \frac{t}{T_{max}}\right)

其中\mu_0 是初始引力常数,\gamma是一个常数,t是当前迭代次数,T_{max}是最大迭代次数。这种指数衰减机制确保了算法在不同阶段对探索和利用的平衡。

- M_s(t)m_i(t) 分别是太阳和第i 个行星的质量

- R_i(t) 是第i 个行星与太阳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

- \epsilon 是一个极小的常数,用于防止当R_i(t)接近零时分母为零的情况,从而避免数值不稳定。

- r_1 是一个在[0,1]区间内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它为引力计算引入了额外的随机扰动,进一步增强了算法的探索能力。这个引力公式是KOA中驱动行星移动的核心力量,它综合考虑了行星的特性、与最优解的距离以及算法所处的阶段。

行星速度的计算

行星的速度更新是KOA中最复杂也最关键的部分,它直接模拟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并巧妙地平衡了算法的探索和利用能力。行星的速度

V_i(t) 的计算是一个分段函数,其行为取决于行星与太阳的归一化距离

R_{i-norm}(t)

归一化距离

为了统一衡量行星与太阳的相对远近,KOA首先将所有行星到太阳的距离进行归一化处理:

R_{i-norm}(t) = \frac{R_i(t) - \min(R(t))}{\max(R(t)) - \min(R(t))}

其中:

- R_i(t) 是第i 个行星与太阳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

- \min(R(t))\max(R(t))分别是当前迭代中所有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归一化后的R_{i-norm}(t) 值位于[0,1]区间内,0表示行星离太阳最近,1表示最远。

速度更新公式

KOA根据归一化距离R_{i-norm}(t) 的大小,将速度更新分为两种情况:

情况一:R_{i-norm}(t) \le 0.5 (靠近太阳,利用阶段为主)

当行星靠近太阳时,算法主要侧重于局部利用,即在当前最优解附近进行精细搜索。此时的速度更新公式为:

V_i(t) = r_3 \times L \times (X_a - X_b) + (1 - R_{i-norm}(t)) \times F \times U_2 \times r_5 \times (X_{i,up} - X_{i,low})

其中:

- r_3 是一个在[0,1] 区间内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 L 是一个基于引力和质量计算出的系数,其公式为:

L = \left[ \left| \mu(t) \times (M_s(t) + m_i(t)) \left| R_i(t)^2 + \epsilon \right. - \frac{1}{a_i(t)} + \epsilon \right| \right]^{1/2}

这里a_i(t) 是第i 个行星在迭代t时的轨道半长轴,其计算依赖于开普勒第三定律和行星的轨道周期T_i

a_i(t) = r_3 \times \left[ \frac{T_i^2 \times \mu(t) \times (M_s(t) + m_i(t))}{4\pi^2} \right]^{1/3}

a_i(t)会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这使得行星在后期更倾向于在最优解附近进行局部搜索。

- X_aX_b 是从当前种群中随机选择的两个不同的行星(候选解)。项

r_3 \times L \times (X_a - X_b)模拟了行星自身的速度矢量,引导其在局部区域内进行搜索。

- (1 - R_{i-norm}(t))是一个权重因子。当行星非常靠近太阳时(R_{i-norm}(t) 趋近于0),这个权重因子趋近于1,使得第二项的影响力最大。

- F 是一个方向标志,取值为1-1,用于模拟行星轨道的不同方向,从而增加搜索的多样性。其定义为:F = \begin{cases} 1, & \text{if } r_4 \le 0.5 \\ -1, & \text{Else} \end{cases} 其中r_4 是一个在[0,1] 区间内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 U_2是一个随机向量,其分量取值为0或1,用于控制扰动的维度。其定义为:

U_2 = \begin{cases} 0, & \text{if } r_3 \le r_4 \\ 1, & \text{Else} \end{cases}

其中r_3r_4

是随机数。

- r_5 是一个在[0,1] 区间内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 (X_{i,up} - X_{i,low}) 代表了搜索空间的范围。第二项(1 - R_{i-norm}(t)) \times F \times U_2 \times r_5 \times (X_{i,up} - X_{i,low})

被称为逃逸速度项。当行星非常靠近太阳时,这一项的权重变大,提供一个基于搜索空间范围的巨大速度,帮助行星逃离太阳的强引力区域,从而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

情况二:R_{i-norm}(t) > 0.5 (远离太阳,探索阶段为主)

当行星远离太阳时,算法主要侧重于全局探索,即在更广阔的搜索空间中寻找新的可能解。此时的速度更新公式为:

V_i(t) = r_4 \times L \times (X_a - X_i) + (1 - R_{i-norm}(t)) \times F \times U_2 \times r_5 \times (r_3 X_{i,up} - X_{i,low})

其中:

- r_4 是一个在[0,1] 区间内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 L,F,U_2,r_5 的定义与情况一相同。

- X_a 是从当前种群中随机选择的一个行星。项
r_4 \times L \times (X_a - X_i)引导当前行星向一个随机选择的行星移动,增强了全局探索能力,使得行星能够探索解空间的不同区域。

- 第二项

(1 - R_{i-norm}(t)) \times F \times U_2 \times r_5 \times (r_3 X_{i,up} - X_{i,low})仍然存在,但由于此时R_{i-norm}(t)较大,其权重较小,主要提供轻微的随机扰动,而不是强大的逃逸速度。

通过这种分段式的速度更新机制,KOA能够根据行星与最优解的相对距离,动态调整其搜索行为,从而有效地平衡了全局探索和局部利用。

行星位置的更新

行星的位置更新是KOA的核心迭代步骤,它同样分为探索和利用两种策略,并通过一个随机开关来选择。

探索策略

当行星远离太阳时,算法倾向于使用探索策略,以在广阔的搜索空间中寻找新的有希望的区域。位置更新公式如下:

X_i(t+1) = X_i(t) + F \times V_i(t) + (F_{gi}(t) + |r|) \times U \times (X_s(t) - X_i(t))

其中:

- X_i(t+1) 是第i 个行星在下一迭代的位置。

- X_i(t) 是第i 个行星在当前迭代的位置。

- F 是方向标志,它决定了行星是沿着速度方向移动还是反方向移动,模拟了行星轨道的不同方向。

- V_i(t) 是根据公式计算出的速度向量。

- F_{gi}(t) 是引力

- |r| 是一个随机数,为引力牵引项引入随机扰动。

- U是一个随机向量,其分量取值为0或1,用于控制引力牵引的维度。其定义为:

U = \begin{cases} 0, & \text{if } r_5 \le r_6 \\ 1, & \text{Else} \end{cases}

其中r_5r_6是随机数。

- (X_s(t) - X_i(t)) 是行星指向太阳的向量。这项更新公式的第一部分X_i(t) + F \times V_i(t)基于行星的速度进行移动,而第二部分

(F_{gi}(t) + |r|) \times U \times (X_s(t) - X_i(t)) 则代表了引力牵引。它将行星拉向太阳(当前最优解),但通过随机向量U控制了牵引的强度和维度。这使得探索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有方向地朝最优区域靠近,同时保持一定的随机性以避免陷入局部最优。

利用策略

当行星靠近太阳时,算法倾向于使用利用策略,以在最优解附近进行精细搜索。位置更新公式如下:

X_i(t+1) = X_i(t) \times u_1 + (1 - u_1) \times \left( \frac{X_i(t) + X_s(t) + X_a(t)}{3.0} \right) + h \times \dots \label{eq:pos_exploitation}

其中:

- u_1 是一个在[0,1] 区间内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 X_a(t) 是从当前种群中随机选择的一个行星。

- h

是一个自适应因子,用于动态调整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进一步平衡探索和利用。论文中提到

h

的值会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这使得算法在后期更专注于局部搜索。其具体公式在论文中没有直接给出,但图5展示了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这个公式更为复杂,它将当前行星、太阳和一个随机行星的位置进行加权平均,引导行星在最优解附近的一个小\"三角形\"区域内进行精细搜索。这种策略有助于算法在有希望的区域内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找到更精确的最优解。

论文中提到,算法通过一个随机开关来选择探索策略或利用策略。这个开关通常基于一个随机数与某个阈值的比较,例如:

\text{If } \text{rand}(0,1) < \text{threshold} \text{ then use Exploration Strategy else use Exploitation Strategy}

然而,论文在描述位置更新时,似乎更倾向于根据行星与太阳的归一化距离

R_{i-norm}(t) 来隐式地决定使用哪种策略。例如,当

R_{i-norm}(t) \le 0.5 时,速度计算更偏向利用;当R_{i-norm}(t) > 0.5时,速度计算更偏向探索。位置更新公式也分别对应了探索和利用的场景。因此,可以理解为,算法通过速度和位置更新公式的内在设计,实现了探索和利用的动态平衡。

逃离局部最优

为了增强算法跳出局部最优的能力,KOA引入了一个方向标志F。这个标志在速度更新和位置更新中都发挥作用,允许行星(候选解)偶尔改变其搜索方向。这种机制模拟了太阳系中某些行星反向自转的现象,使得算法能够跳出当前搜索方向的限制,从而增加了找到全局最优解的概率。

精英选择

精英选择是一种常用的策略,用于确保算法在迭代过程中不会丢失已经找到的优秀解。在KOA中,每次迭代更新位置后,算法会比较新位置的适应度值与旧位置的适应度值。只有当新位置的解优于或等于旧位置时,行星才会移动到新位置。否则,行星将保留在旧位置。

X_{i,new}(t+1) = \begin{cases} X_i(t+1), & \text{if } f(X_i(t+1)) \le f(X_i(t)) \\ X_i(t), & \text{Else} \end{cases}

其中f(X)表示适应度函数。这种策略保证了算法的解质量在每次迭代中总是不断提升或保持不变,从而促进了算法的收敛性。

KOA算法流程总结

KOA算法流程总结

综合以上数学模型,KOA算法的整体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步骤:

  1. 初始化: 随机生成初始行星种群(候选解),并为每个行星初始化轨道偏心率 ei 和轨道周期 Ti
  2. 评估适应度: 计算每个行星的适应度值,并确定当前的最优解(太阳)和最差解。
  3. 计算质量和距离: 根据适应度值计算太阳质量 Ms(t) 和每个行星的质量 mi(t)。计算每个行星与太阳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 Ri(t)。
  4. 计算引力: 根据质量、距离、引力常数 μ(t) 和随机扰动计算每个行星受到的引力 Fgi(t)。
  5. 计算速度: 根据行星与太阳的归一化距离 Ri-norm(t),采用分段函数计算每个行星的速度 Vi(t)。靠近太阳的行星具有"逃逸速度"以避免局部最优,远离太阳的行星则进行更广泛的探索。
  6. 更新位置: 根据计算出的速度和引力,以及随机方向标志 F,更新每个行星的位置 Xi(t+1)。位置更新策略根据探索和利用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7. 精英选择: 比较新旧位置的适应度值,保留更优的解。
  8. 边界处理: 检查更新后的行星位置是否超出搜索空间的边界,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将超出边界的维度重新设置到边界值)。
  9. 迭代: 重复步骤2-8,直到满足终止条件(例如,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或找到足够好的解)。

KOA通过模拟行星运动的复杂动态,有效地平衡了全局探索和局部利用。其独特的引力机制、分段速度更新以及精英选择策略,使其在解决各种优化问题时表现出强大的性能。

开普勒优化算法的优点

开普勒优化算法(KOA)作为一种新型的元启发式算法,其设计理念和数学模型赋予了它一系列显著的优势和特点,使其在众多优化算法中脱颖而出。

KOA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对探索(Exploration)和利用(Exploitation)的动态平衡。探索能力是指算法在整个搜索空间中寻找新区域的能力,以避免陷入局部最优;利用能力是指算法在有希望的区域内进行精细搜索,以找到更精确的最优解。KOA通过以下机制实现了这种平衡:

  1. 动态引力常数\mu(t)
    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引力常数呈指数衰减。在算法早期,较大的引力常数使得行星受到更强的吸引,鼓励它们在广阔的搜索空间中进行探索。而在算法后期,引力常数减小,行星之间的引力作用减弱,使得它们更倾向于在当前最优解附近进行精细的局部利用。

  2. 分段速度更新: 根据行星与太阳的归一化距离R_{i-norm}(t) KOA采用不同的速度更新策略。当行星远离太阳时(探索阶段),速度更新公式鼓励行星向随机选择的解移动,从而扩大搜索范围。当行星靠近太阳时(利用阶段),速度更新公式引入了\"逃逸速度\"项,这不仅有助于行星在最优解附近进行精细搜索,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它们跳出潜在的局部最优。

  3. 随机方向标志F 引入方向标志F使得行星的运动方向具有随机性,模拟了行星轨道的复杂性。这种随机性有助于算法在搜索过程中跳出固定的轨迹,从而增加探索的多样性,有效避免了过早收敛。

    这种精妙的平衡机制使得KOA既能有效地探索全局最优,又能高效地利用局部信息,从而提高了算法的整体性能和鲁棒性。

局部最优陷阱是许多优化算法面临的共同挑战。KOA通过多种机制来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1. 逃逸速度项: 在行星靠近太阳(最优解)时,速度更新公式中引入的逃逸速度项赋予行星一个较大的速度,使其能够\"逃离\"太阳的强引力区域。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跳出局部最优的机制,即使当前最优解是一个局部最优,行星也有机会凭借高速度跳出该区域,继续寻找更好的全局最优。

  2. 随机扰动:在引力计算($r_1$)和速度更新($r_3, r_4, r_5$)中引入的随机数,为算法的搜索过程带来了随机性。这种随机扰动有助于行星在搜索空间中进行随机游走,从而增加跳出局部最优的概率。

  3. 方向标志F允许行星改变搜索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行星的复杂运动,使得算法不会沿着单一方向进行搜索,从而避免陷入局部最优。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使得KOA在处理复杂多模态优化问题时,能够有效地避免陷入局部最优,从而提高了找到全局最优解的成功率。

与一些需要大量参数调整的元启发式算法相比,KOA的参数设置相对较少,这降低了算法的复杂性和对用户经验的依赖。主要的参数包括种群大小N 、最大迭代次数T_{max}、初始引力常数\mu_0 和常数\gamma 。这些参数的物理意义相对明确,使得用户更容易理解和调整,从而提高了算法的易用性。